魏凤琴专栏

命门的理论研究

2016-08-25

命门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自《内经》提出命门之名以来 ,在历代医家“见仁见智”的论述中还存在着诸多令人困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认识发生这一崭新视野入手 ,从哲学、社会文化、医学等不同方面对命门理论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与讨论。

1 命门研究源流考辨

1. 1 哲学界水火之争是命门之源存在分歧的根源

“命门”这一名称源于《内经》,抑或是《难经》这是命门研究中历来就有分歧的问题。 当我们不再拘泥于有关命门理论表述本身的具体内容,而将命门置于《内经》、《难经》理论体系形成的哲学思想、文化背景及社会人文等的大环境中去考察认识时。 我们发现哲学界水火之争是命门之源存在分歧的认识根源。 主火论哲学思想渗透入中医学造就了《内经》“目命说”,而《难经》“肾命说”则是中医学命门研究向主水论哲学文化思想的求同和回归。 这一影响不仅反映在《内经》、《难经》有关命门理论中,而且是《内经》、《难经》理论体系的主流。因此,抛开《内经》、《难经》有关命门理论表述本身的具体内容,从哲学影响、学术发展及认知方式等方面综合分析,则《内经》、《难经》有关命门的认识就不再是文字表面上的风马牛不相及而是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1. 2 认知思路和方法上的突破是命门研究由停滞到鼎盛演进的动力之源

1. 2. 1 命门研究的停滞时期 (汉至唐宋金元 ) 汉至唐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学术发展速度较快的一个时期,中医学术空气极为活跃,但在中医学研究轰轰烈烈的大氛围中有一个与时代脉搏的跳动极不和谐的音符—— 命门研究的沉寂。通过分析,我们认为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从中医学学科自身分析,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由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及其特定的认知方式所决定的。中医学理论体系核心中的核心是五脏中心论,而不突破五脏为中心的认知范围,拘泥于从五脏中去探求命门,就不会带来命门研究质的飞跃。命门作为人体生命的主宰又不能脱离脏腑经络组织器官而独立存在。

因此,在命门与五脏关系未能明晰之前,命门研究不会有突破性发展。从学术内容的继承性而言,命门研究在这一时期的沉寂,是为命门研究积蓄理论及临床方面更加丰富的素材、更加肥沃的生长发育土壤。从认知方式的角度看,一次重大科学成果的取得,总是要伴随着科学方法上的突破与创新,命门理论研究的沉寂,则意味着需要认识方法即研究方法上的转变。虽然,同时期道家理论中已经具有详尽的命门论述,并且提出了先后天水火、阴阳、五行、精气及真阴真阳等概念,理学哲学体系中,已有了对太极、理、气、性、命、道、器等涉及宇宙本源及演化问题的阐发。 所有这些都为命门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认识方法和理论内容。 但是,事实上却没有因此带来命门研究在这一时期的兴盛发展,确实给人以曲高和寡之感。

 

1. 2. 2 命门研究的鼎盛时期 (明清 ) 明清时期是中医学史上命门研究的黄金时代。命门研究在明清时期的崛起,有其自身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价值。研究方法上的突破是命门研究得以发展的催化剂。特别是这一时期理学思想中有关论述宇宙万物起源及演化的认识方法及理论内容在中医学领域的渗透,为命门研究提供了新的认知思路和理论基础,是命门理论兴盛发展的动力。命门为人身太极说成为明清时期命门理论的主流。在中医学理论中理、气、太极、有形、无形等等术语,遂和阴阳五行、肝心脾肺肾一样普及。 明清命门理论的发展得益于当时哲学思想方法的导向,中医学命门发生学理论的提出又得到了当时中国文化环境的认同、支持而成为现实。哲学思想方法在中医学命门研究中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其他方法,诸如解剖方法、以表知里方法、援物比类方法等等在中医学命门理论研究中的地位亦是举足轻重的。就中医学命门理论研究的具体内容而言,由于多种思想和认识方法在命门研究中的共同参与,虽然增强了命门理论在论理上的灵活性,但是,在处理命门与五脏的关系,特别是命门与肾藏象的关系时,却又陷入了深深的自我矛盾之中。在明清命门理论中,既有命门为人身先天太极主宰五脏的生成,贯穿于五脏六腑之中,以维持其结构的存在和功能的发挥,肾与肝心脾肺处于同等地位的观点,又有肾不同于其他四脏“惟肾为根”的表述。 在这种悖论中,命门与肾有异而又不相离,命门理论的发展难以进一步深化,而又圜转到了从五脏求命门的框架中。综上对命门源流的考辨,可以看出,命门是论述人体“生生之本”,即有关人体起源及演化的发生学概念。 这一概念是立足于人体先天本源及其在后天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作用角度而提出的。 只有从此入手,在准确把握命门内涵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深化对命门理论及其指导意义的探讨。

2 命门的内涵界定

2. 1 命门字义考辨

“命”字在中医学术语中,不仅有产生生命、维持生命之义,而且还有生命之天性,即自然性的内涵,“门”字在中医学术语中多取其引申义,表示人体内在的本源、根本、枢机之意。通过对命门字义的分析,结合命门的生理功能,可以说中医理论中命门之内涵,既有表示人体内在产生生命及维持生命的根本之义,又有将这一根本界定为一种天性、枢机之底蕴。命门的论域涉及人体自生至死的生命范畴,命门是立足于人体生命之先天本源及其维持后天生命活动的根本角度提出的概念。

2. 2 命门多义性探析

分析历代医家对命门概念的表述,之所以多义并见,不仅是由于历代医家的认知思路不同,将命门之内涵有设定于“结构”或“功能”之区别,而且还在于对命门论域的界定不明确。不管从结构范畴,抑或是从功能范畴的定义,多舍弃了命门是立足于人体生命之先天本源及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过程的根本角度提出的论域以及命门的内涵应体现其作为构成人体生命本源和维持人体生命枢机而贯穿于人体生、长、壮、老的生命全过程之意。命门即肾间动气说、命门即人身太极说,虽然体现了命门的这一论域,并因此带来了命门研究在明清时期的繁荣景象,但由于前者有未脱离肾命框架之嫌,后者则过于抽象,未能作出中医学层次上的具体规定性,故难以真正融入中医学命门理论体系中,亦终未导致命门理论研究质的飞跃。

2. 3 命门的内涵界定

随着对人体认识的逐渐深入,研究成果的不断出现,在近代科学中,以机械还原论为基础确立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反作用于结构”的结构与功能关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现代系统科学理论把发生学的观点和时间的因素引入对现实事物的认识中,从更深层次上解决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当我们将命门回置于其先天性地位及其特定的论域中,并将发生的观点和时间的因素带进对命门理论的探讨时,可以认为命门是一个发生学概念,是人体内具有相对固定结构单元的先天本能活力。相应于不同层次结构的命门先天本能具有以下特性。①自组织性:是指命门本能活力“自生自化”的特性。命门本能活力的动力源泉在自身内部,是自己发生、自己发展、自我消亡 ,而非外力所为。 ②目的性:是指命门本能活力将人体生命活动推向某一结构和功能的预定状态的发生学特性,即命门本能活力过程具有方向性,是不可逆的,沿着时间的轴线逝而不返。③自主性:是指命门本能活力对于一切刺激所进行的“以我为中心”的主体性加工过程。 ④层次性:即相对独立性,是指依附于一定结构而存在的命门本能活力,既是整体,又是部分的特性,且这种层次性在人体不仅有纵向层次,也有横向层次和各种各样的分支层次。⑤连续性:是指命门本能产生于先天,存在于后天的特性。 ⑥阶段性:在先天发育过程中,命门本能以发育性为主,亦具有生长性,而在后天生命过程中,命门本能以生长性为主,亦具有发育性。⑦调整性:是指位于不同层次的命门本能具有相互调节的特性。⑧主导性:是指在命门本能与结构功能的关系中,命门本能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它不仅决定着结构(包括解剖结构、功能结构、时间结构等等)的产生,而且维持着结构的存在和在结构基础上功能的发挥。依据现代系统科学对结构与功能的深层次认识,命门先天本能与人体后天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可 表示如下:

从如上关系式可知,命门本能(因)生成人体结构与功能(果) ,同时命门本能又寓于结构与功能之中,而非独立于结构与功能之外,结构与功能对命门本能又具有反作用。历代对命门的认识,为什么给人一种都合理,但又都不甚完备的感觉,其症结在于,以反作用于命门本能的相应于不同层次的结构与功能这一“果”,代替了命门本能这一“因”,从而混淆了先后天因果关系。

3 命门与五脏的关系

3. 1 先天之精不同于生殖之精 在中医学理论中,先天的内涵,既有父母生殖之精结合之前为先天的认识,又有把生命在母体内的孕育过程称为先天,而把胎儿娩出第一次自主呼吸以后的生命过程称作后天的观点。 先天与后天概念在认识上的不统一导致了先天之精与生殖之精概念的混淆。 先天之精的生成,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但决不是父母生殖之精的简单相加。 经过“两精相搏”后,父母生殖之精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因此,我们说“先天之精不同于生殖之精”。

3. 2 对“肾为先天之本”的重新认识

由于先天与后天在时间上的相对性,因此,肾为先天之本,只能表示父母之肾是子代先天之本,或者说自体肾是子代先天之本的意义。从人体自身而言,“自体肾是自体先天之本”的理论是不能成立的。 因此,我们说,肾为先天之本在中医学理论中具有特殊规定性,它只是一个表示亲代与子代之间关系的相对概念。对其作过度泛化的解释,不仅违背逻辑规则,而且由于偷换概念,而导致了诸多认识上的歧义。援物比类的认知方式,是“水生万物”到“水生人”、“水生殖”过渡的思想根源。相应于人体而言,在援物比类、以表知里、五行学说等认识方法的参与下,解剖条件下形成的“肾主水”理论,成为了“水生人”、“水生殖”到“肾主生殖”、“肾为先天之本”过渡的中介。 在古人的思维中,上述类似于数学上 A=B, B= C,则 A= C之类等量代换的推理过程,是自然而然而且合理的。 因此,我们说,肾为先天之本的理论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3. 3 提出命门先天的必要性

由于肾为先天之本理论的提出,存在时代的局限性。因此,肾为先天之本的理论亦有诸多其本身无法解决的矛盾之处。首先,肾命诸观点并存的奇怪现象,充分暴露了中医学理论阐述过程中缺乏严密的逻辑性的缺点。 古代医家在认识和阐述问题时往往具有这样一个鲜明特点:依据部分事实,然后作出解释,这种解释往往借助援物比类,抓住任何某一相似点,便加以发挥、推演,在这种推演过程中,似乎并不注意推理的逻辑严密性和结论的相互包容性,而关键在于找到一些先前的论述为依据,能自圆其说。其次,肾为先天之本理论本身的悖论,足以说明将肾回置于其作为五脏之一的地位,而提出命门为先天之本的必要性。 如从阴阳角度论述肾为先天之本对后天作用的表述为,肾阴肾阳是五脏阴阳的根本。但这一理论本身就不成立。因为,在生理状态下五脏之间是生克制化的协调关系,各脏腑阴阳之间是相互化生,相互为用,并不是肾阴肾阳单方面化生为其他脏腑阴阳。 同时,肾阴肾阳既为五脏阴阳之根本,若言五脏则已包括肾在内,肾在五脏之列,则不应再为五脏之根本,若以肾为人身阴阳根本,则不应是五脏而似乎应是四脏阴阳。综上可见,肾为先天之本理论本身,就是肾既是五脏之一,又似乎不在五脏之内。肾有“一语双关”之底蕴。实际上言词之中,已经蕴含有“人身五脏阴阳之根本”是别有所主。 而此主即是命门,命门是人体先天之本,为后天脏腑之主,为人身之至尊。

3. 4 命门与五脏关系

命门与五脏关系,是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命门与肾的关系及命门与其他四脏的关系,处于同等地位。命门先天本能活力通过其有目的、自主性的自组织过程,定向发育形成了人体五脏,并赋予其相应于自身结构的命门本能活力,以维持其结构的存在和功能的发挥。同时 ,五脏通过其功能过程对命门本能又有反作用。 从而体现了命门与五脏之间“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的辩证关系。

4 命门的生理病理研究

4. 1 命门的生理研究

4. 1. 1 命门的发生与生成 

命门是人体先天本能活力,是在生命个体先天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先天之精是命门发生的物质基础,而母体气血是维持命门本能活力在先天时期的物质保障,在后天,命门本能依附于不同层次的人体相对固定的结构单元而存在,并以此作为命门本能的作用场所。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结构的维持及功能的发挥,都是在天地之精气的共同供养下进行的。命门作为依附于后天结构之中,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的本能活力,其活力的维持亦需要天地之精气的不断供养。 天地之精气与命门本能活力之间,虽然有供养和被供养的授受关系,但是两者之间主要是推动和被推动的因果关系。天地之精气是供养命门本能的物质源泉。而命门本能则是推动天地之精气供养全身活力的保障。

4. 1. 2 命门的作用 

命门为十二脏之化源,人体五脏六腑等各结构的化生,是命门本能自主性定向发育的结果。而人体后天各结构的维持和功能的发挥亦离不开命门本能的支持,没有了命门本能的支持推动作用,结构就会解体,功能更无从产生,故曰命门为先天之本。命门先天本能寄寓于后天相应脏腑结构中,进一步发挥其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主人体生殖和守邪之神的作用。

4. 2 命门的病理研究

命门作为人体先天本能活力,其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是依附于人体各相对独立的结构而存在,通过激发和推动其结构和功能的发挥而体现其功用。因此,任何能够引起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失常的因素,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痰饮瘀血、先天禀赋及后天营养不足等都可以引发命门失常。

但是,命门失常的发生,一般不是内外伤邪气直接作用于命门本能的结果,同时,各脏腑结构和功能的失常,亦未必都能引起相应命门本能失常的发生。但相应结构的命门失常一旦发生,就一定在相应层次上以更加严重的结构和功能失常的形式表现出来。 因此,我们说,命门失常的病证具有其明显的复杂性、广泛性、凶险性、多变性、顽固性特点。

5 命门理论的指导意义

命门是人体先天本能活力,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命门本能活力通过其有目的的自主性自组织活动,对于人体内外环境因素,随时进行着组织加工。立足于人体命门本能活力而言,人体的健康态是人体命门本能活力对于内外环境因素的刺激在其自主性自组织作用过程中达到“和”的状态,而人体发病仍然是人体命门本能活力对内外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的结果,只不过疾病是一种病变部位的命门本能活力在自主性自组织过程中未达到其目的而处于“不和”的状态。因此,健康态并不意味着“邪”不存在,而是“正邪的对立统一”状态。

中医学视野中的病因不是特异性病原,而是在疾病过程中,人体病变部位命门本能活力对各种内外环境刺激因素作用结果的性质归属。特异性病原学范畴中的病因,在中医学的认识视野中,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中药同样是一种外界影响因素,中医学传统药学理论中有关中药药性和功效的知识,都是中药进入人体后,病变部位的命门本能对其作用后的表现而非单纯中药自身的理化成分。而顺应机体病变部位本能活力趋势以组方,是中医临床组方的精髓所在。 临床疾病虽繁,有脏腑气血津液等的虚实之分,但不论虚实,归其类不外三种,即不治自愈、非治不愈、虽治不愈。而疾病的不治自愈正是病变部位的命门本能暂时不能,但在一定限度内能够达到自和的过程,疾病的非治不愈,则是病变部位的命门本能活力虽然存在,但是超过其自和范围,必须靠药物之助方能达到正常的过程,而疾病的虽治不愈,则是病变部位命门本能活力已经或者说是近乎丧失,一切治疗都无济于事,即神不使的过程。 因此,疾病的“愈”与“不愈”意味着病变层次部位的人体命门本能活力特性是否能够恢复正常,即有无向愈之势。立足于病变部位命门本能活力的愈病和抗病之性势,自觉地去顺应和调动它,顺性补虚,因势祛邪,以达到主动治疗之目的。 

历城国医堂公众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