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广晁专栏

路广晁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经验

2016-08-25

路广晁教授从事临床工作 30 余载,在运用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列举路广晁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验案3 例,以便大家相互交流学习。

1 胃溃疡

张某,男,74 岁。2011 年1 月21 日初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胀痛。现症见胃脘部胀痛时作,餐前甚,进食后缓解,时夜间不适,时嗳气,烧心甚伴泛酸,纳少不思饮食,大便每日 2 行,质偏稀,舌红少苔,脉右滑左弦细。上消化道钡餐示: 胃下垂、胃溃疡、胃炎。辨证为肝气犯胃,肝郁化火。药用太子参30g,半夏 9g,黄连 9g,吴芋 3g,公英 30g,乌贼骨30g,浙贝12g,白及 20g,三七 3g( 冲) ,儿茶 9g,元胡12g,煅瓦楞 30g。7 剂水煎服。二诊( 1 月 27 日) 泛酸烧心感消失,胃脘胀痛,饭前甚,嗳气、矢气纳食改善,大便每日 2 行,质可,舌红少苔,脉弦细。药用太子参30g,白芍18g,石斛15g,知母20g,黄连9g,吴茱萸3g,乌贼骨30g,浙贝12g,公英30g,丹参15g,白及七粉3g( 冲) ,儿茶 9g。7 剂水煎服。三诊( 2 月3 日) 疼痛减轻,胃脘胀满,嗳气,矢气频,纳少,大便每日2 行,偏稀,舌红少苔,脉弦滑。上方加焦白术15g,乌药9g,7 剂水煎服。四诊( 2 月 10 日) 胃脘胀满减轻,嗳气矢气频,口略干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1 月27 日方加煅瓦楞30g,生甘草6g,15 剂水煎服。五诊( 2 月25 日) 服药效,现略觉胃脘胀满,饭后甚,偶嗳气,矢气频,略口干,无口苦,大便每日 2 ~ 3行,1 行成形,后不成形,便后小腹凉感,舌红少苔,脉弦滑。药 用 太 子 参 30g,白 芍 18g,石 斛 15g,知 母20g,乌贼骨30g,浙贝12g,白及 20g,儿茶 9g,煅瓦楞30g,丹参20g,佛手 12g。7 剂水煎服。六诊( 3 月 3日) 服药效,现见胃脘偶饭后胀满,偶嗳气,大便每日2 行,2 行时大便质稀,舌红少苔,脉弦细。3 月 3 日钡餐示: 胃下垂( 轻) 、胃窦炎、十二指肠憩室。药用 太子参30g,白芍 24g,石斛 15g,半夏 9g,黄连 9g,公英30g,佛手12g,薏苡仁30g,砂仁9g,白及20g,生甘草6g,继服7 剂后无明显不适。 按 消化性溃疡属祖国传统医学“胃痛”、“吐酸”、“嘈杂”之范畴。胃病的发生与肝有着密切的联系,老年人脾胃亏虚,肝气易横逆犯胃而发为胃痛,日久化火灼伤胃阴,故方用左金丸以疏肝泄热,佐以半夏辛开苦降以增强舒肝之效; 乌贝散以活血化瘀制酸止痛; 加用三七、元胡、煅瓦楞以增强制酸止痛之效; 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以清肝火胃热,且经现代药理研究具有保护胃黏膜的作[1]; 白及,苦、甘、涩,微寒。归肺、肝、胃经,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且具有促进损伤胃粘膜愈合的作用[2]; 儿茶,苦、涩,微寒,收湿生肌敛疮与上药共同促进溃疡的愈合。太子参、白芍、石斛可益气滋养胃阴以扶正,诸药合用共奏抑木扶土之功效,使肝气得舒,郁火得泄,气阴得复,胃痛得止。

2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例一]郭某,男,22 岁。2010 年9 月22 日初诊。患者后背疼痛3 月。3 月来夜间后背正中疼痛,痛甚影响睡眠,泛酸,嗳气,脘腹胀痛,眠欠佳,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钡餐: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胃窦炎。证属: 气滞血瘀,肝气犯胃。处方: 丹参 15g,檀香 10g, 砂仁10g,半夏9g,黄连9g,黄芩12g,干姜5g,吴茱萸3g,白及20g,三七粉 3g( 冲) ,公英 30g,乌贼骨 30g,佛手12g。7 剂水煎服。二诊( 9 月 29 日) 基本无夜间胃痛,嗝气,眠欠安,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细。上方去干姜加旋覆花 12g。7 剂水煎服。三诊( 10 月5日) ( 代述) 无明显不适,偶嗳气,舌脉未见。处方: 丹参15g,檀香 10g,砂仁 10g,半夏 9g,黄连 9g,吴茱萸3g,白及20g,三七粉3g( 冲) ,旋覆花12g,炒白芍6g,防风6g。7 剂水煎服。四诊( 10 月13 日) 服药效,晨起恶心,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上方加太子参 30g,枳壳9g,7 剂水煎服。五诊( 10 月 20 日) 服药效,无腹痛,纳食可,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脉细滑。10 月16日于本院行钡餐示: 胃窦炎( 轻) 。处方: 太子参30g, 半夏9g,黄连 9g,黄芩 12g,干姜 5g,枳壳 12g,白及20g,竹茹12g,佛手12g,合欢皮 30g,莲子心 6g,公英30g。继服7 剂症状全消。 按 十二指肠溃疡亦属祖国传统医学“胃痛”、“吐酸”、“嘈杂”之范畴。《医林改错》曰: “凡肚腹疼痛,总不移动,是血瘀。”《金匮要略》云: “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滞则血凝,血瘀亦可引起气滞,二者互为因果,丹参饮可活血化瘀行气,半夏泻心汤可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两方合用活血行气消痞散结,加吴茱萸以疏肝理气,白及可收敛之血,消肿生肌,三七活血化瘀止血,上二药合蒲公英以保护胃黏膜,促进溃疡的愈合。乌贼骨以敛疮止酸,佛手和中理气,调理脾胃。二、三诊加旋覆花以降逆气,白芍防风合用以疏肝散脾,理气和胃,末方莲子心、竹茹清热除烦止呕,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 胀,合欢皮即可理气又可解郁安神以消除患者因疾病带来的焦虑情绪,用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热生津,即可防止大队的理气药耗气伤阴又可益气扶正,诸药合用驱邪扶正,每收良效。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受病机,各司其属,……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 和平”。

[例二]李某,女,39 岁。2011 年3 月26 日初诊。上腹阵发性疼痛20 余年,加重2 天。患者20 年来时常上腹疼痛,2 年前于山东省立医院行胃镜示: ( 1) 胃溃疡; ( 2) 胃下垂。症见上腹疼痛,甚如刀割,入夜尤甚,呈阵发性,无腹胀及反酸,无烧心,口不干,纳少,早饱,眠差,昨夜痛甚呕吐 1 次,呕吐物为未消化食物,大便量少,小便调。舌略红苔薄白腻,脉弦细。辨证为寒 凝 血 瘀。处 方: 丹 参 15g,檀 香 10g,砂 仁10g,半夏9g,黄连9g,黄芩12g,干姜5g,枳实12g,公英30g,竹茹12g,川椒6g,元胡12g,白及20g,三七3g( 冲) ,7 剂水煎服。二诊( 4 月 2 日) 服药效,上腹时隐痛,空腹及夜间明显,余无明显不适,天气转寒加重,纳少,睡眠一般,大便量少,小便调,舌红苔薄黄,脉弦细。 2011 年 4 月 1 日钡餐示: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胃炎。处方: 太子参 30g,炒白术 15g,云苓 20g,半夏9g,陈皮 9g,丹参 20g,檀香 10g,砂仁 10g,白及20g,儿茶9g,三七 3g( 冲) ,枳实 12g,仙人头 15g,15剂水煎服。三诊( 4 月 15 日) 服药效,上腹部隐痛消失,无明显不适,纳少,食欲欠佳,眠尚可,二便调。舌红,苔黄厚。脉弦细滑,达临床痊愈。上方加竹茹12g,继服7 剂。 按 《素问·举痛论》谓: “寒邪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素问·举痛论》云: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患者中焦寒凝血瘀故腹中绞痛入夜尤甚,寒凝气滞中焦腑气不通故痛而呕,治当散寒活血化瘀,故初诊急则治其标,方用丹参饮散寒活血化瘀,合用半夏泻心汤加减以散中焦之寒,加用川椒、元胡以散寒止痛,三七化瘀止血之痛,公英、白及保护黏膜促进溃疡愈合,竹茹止呕,枳壳以助行气。全方共奏散寒活血理气之功。二诊疼痛大减,又因患者胃痛日久,故方选丹参饮和六君子汤加减既可顾护胃气又能散寒化瘀止痛,标本兼顾,加仙人头以增强理气之功,儿茶生肌敛疮。三诊患者已无明显不适加竹茹清热,以防过用温散之药而化热,继服7 剂以善后。此三患者就诊症状均有不同,虽然病因各不相同但究其病机无非气滞血瘀,其方药均以理气活血化瘀 止痛为主。正如《医林改错》所云: “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所伤者无非气血。”路老师在治疗疾病时正是抓住了主要病机所在,故在疾病治疗中多获良效,值得大家学习。

历城国医堂公众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