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广晁专栏

路广晁教授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病验案举隅

2016-09-09

    辛开苦降法是将辛温药物与苦寒药物配伍应用,以调和寒热,畅达气机,恢复脾胃升清降浊功能的配伍方法。路广晁教授主要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擅长运用传统中医疗法治疗消化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疾病,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理论观点。现将路广晁教授临床验案举隅如下,供同道参考。
1 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加减治疗胃溃疡
     刘某某,男,38 岁,2011 年7 月初诊。主诉:上腹部疼痛、嘈杂反复发作1 年,加重20天。患者为出租车司机,平素饮食无规律,1 年前出现上腹疼痛、嘈杂,餐后加重,空腹时减轻。胃镜检查示:胃溃疡。近20天来因饮食油腻、辛辣而诱发上腹疼痛,嘈杂,灼热,泛酸,恶心,无呕吐,纳差,眠浅易醒,大便黏腻不爽,小便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处方:半夏9 g,黄连9 g,黄芩9 g,干姜5 g,党参10 g,枳实 10 g,吴萸 3 g,竹茹 12 g,白芨12 g,瓜蒌24 g,蒲公英30 g,甘草6 g。7剂,水煎服。二诊:药后上腹疼痛、恶心基本消失,大便较前顺畅,仍有嘈杂,泛酸,舌红、苔腻稍黄,脉滑有力。上方去瓜蒌,易党参为太子参30 g,加乌贼骨30 g,浙贝母10 g。7 剂,水煎服。上方加减服21剂后,复查溃疡面已基本痊愈。
按: 此病例根据其临床表现应属祖国医学胃脘痛范畴,其病机为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热内蕴,又因食用肥甘厚腻、辛辣之品使胃气壅滞,失于和降,不通则痛[2]。路教授宗辛开苦降之旨,用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加减,以调和寒热,升降气机,使脾胃功能得以恢复。此病人热重于寒,故用药以苦降为主,但因太阴脾土喜燥恶湿,湿为阴邪非温不化,故只可减干姜用量而不可去之。若病人以寒邪为主,则应适当加大辛温药物的使用,如加用荜菝、高良姜、川椒等。现代药理学认为黄连、黄芩、蒲公英对幽门螺旋杆菌具有良好的杀灭作用[3],因而在胃溃疡的治疗中具有极高的价值。路教授认为,在借鉴现代药理学研究的宝贵成果的同时,更应当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使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方药的疗效进一步提高,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2 小陷胸汤加减治疗急性糜烂性胃炎
    刘某,男,37 岁,2011 年 10 月初诊。主诉: 上腹部疼痛、胀满伴恶心3 天。患者既往有慢性胃炎史,三天前因大量饮酒后出现上腹部疼痛、胀满伴恶心。行胃镜示: 急性糜烂性胃炎。于当地医院予解痉、抗炎治疗,效果不显。刻下症见: 上腹部疼痛、胀满伴恶心,按压时疼痛加剧,泛酸,嗳气,面色红赤,口气臭秽,纳差,眠欠安,大便 2 日一行,质干,排便不畅,小便调,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数。处方: 黄连、清半夏各 9 g,瓜蒌、乌贼骨各 30 g,浙贝母 15 g,枳 实、厚 朴 各 12 g。7 剂,水 煎 服,1 剂/d。二诊: 上腹部疼痛消失,略胀满,无恶心,泛酸及嗳气减轻,纳食增加,眠可,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滑。处方: 黄芩、黄连、半夏各 9 g,太子参、乌贼骨各30 g,浙贝母10 g,干姜、炙甘草各6 g,枳实12 g。7 剂,水煎服,1 剂/d。服药后临床症状消失,至今未复发。
按: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沪上名医曹颖甫: “病在心下,故称结胸……太阳标热并于上,故脉浮。水气湿热结于心下,故脉滑。小陷胸汤黄连苦降以抑在上之标热,半夏生用以泄水而涤痰,瓜蒌实以泄中脘之浊。”路老依仲景之旨,将此方广泛应用于急、慢性胃炎,肝炎,胆囊炎等多种疾病证属痰热互结心下者。并指出其应用要点为胸脘痞闷,按压疼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本方在临证应用时,路教授特别指出,瓜蒌用量宜大,以30 g 以上为佳,且煮时先煎达到以缓治上的效果,但由于其性味甘寒,又擅润肠通便,若泛酸症状严重或脾虚腹泻的患者应当慎用。加减用药方面: 若伴恶心、呕吐,加竹茹、陈皮; 口渴者加天花粉,半夏减量或不用; 憋闷甚者加枳实、厚朴;心烦者加栀子、莲子心等。
3 左金丸合四逆散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王某,男,40 岁,2012 年1 月初诊。主诉: 胃脘灼热伴泛酸1 月余。患者平素工作压力较重,1月前因情绪激动后出现胃脘灼热,餐后加重,伴泛酸、口苦,无口干,嗳气频,心情烦躁时症状加重。大便日一次,质黏腻,小便调。纳少,多梦,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胃镜示: 胆汁反流性胃炎。处方: 黄连15 g,半夏9 g,吴茱萸3 g,白芍18 g,佛手、柴胡、枳实、旋覆花、竹茹各12 g,香附24 g。7 剂,1 剂/d,水煎服。二诊: 药后胃脘灼热及泛酸减轻,心情较前舒畅,出现口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上方减半夏续服7 剂。三诊: 胃脘灼热、泛酸、嗳气均消失,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嘱服下方: 蒲公英30 g,白芍15 g,佛手、旋覆花、竹茹各12 g,柴胡、枳壳、黄连各 9 g,莲子心 6 g,吴茱萸3 g。上方加减服14 剂后复查胃镜示: 正常胃粘膜像,未见明显异常。随访半年病情未复发。
    按: 胆汁反流性胃炎当归属中医学之“泛酸”、“嘈杂”、“噎膈”等病范畴。其基本病机为肝失疏泄而犯胃,胃失和降。患者因忧思郁怒日久,肝失调达,疏泄不畅,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胃气壅滞,日久则水谷不化,停留中焦,郁则化热随气机上逆。治疗时当以清肝泻火,理气和胃降逆为原则。路老以左金丸与四逆散配合,对肝火犯胃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颇佳。方中以黄连为君,清泻肝胃郁热,标本兼治。而气郁化火证,单用苦寒则易伤及脾胃阳气,故反佐辛热之吴茱萸,且引黄连入肝经。柴胡、香附、佛手疏达肝气,白芍柔肝缓急,半夏、竹茹、旋复花降逆和胃。从而达到肝胃同治之目的。
临证中应根据病变的不同情况随症加减,如嗳气明显与情志变化关系密切者,为气机郁滞,胃气不降,治疗时可加用合欢皮、佛手、香橼等疏肝解郁之品与枳壳、半夏、旋复花、苏梗、砂仁等和胃降逆之品;若病胃脘灼热明显者,可加用蒲公英、黄芩、黄连等苦寒泄热之品,但用量不宜过大,以保护胃气。以泛酸为主要表现者,则加用乌贼骨、瓦楞子、浙贝母以抑酸和胃。
 
历城国医堂公众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