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芬专栏

刘瑞芳教授治疗慢性盆腔炎经验

2016-08-25

慢性盆腔炎为妇科常见病,病程长、易复发且并发症多,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中医药治疗本病优势明显。刘瑞芬教授为山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名中医,从事中医妇科临床、教学、科研三十余年,对妇科疑难杂症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对慢性盆腔炎的辨证施治有其独特的见解,创制了盆腔炎颗粒,在临床应用疗效显著。现将刘瑞芬教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1. 1 外邪多为本病的起始病因

本病多由急性盆腔炎迁延不愈而来。急性盆腔炎发病急骤,病因以热毒为主,兼有湿、瘀,如病情急重,施治不彻底,或患者体质虚弱,无力祛邪外出等,余邪不尽,湿、热、毒邪残留,瘀血不化,湿、热、瘀、毒相兼,阻滞胞脉胞络,则引起小腹疼痛、带下等症。临床上发现部分患者无急性盆腔炎发作病史,其发病多与患者素体虚弱及感受外邪有关。患者经期产后,胞门未闭,摄生不慎,风寒湿邪入侵,与冲任气血相搏结,同时素体虚弱,或肾气不足,或脾气虚弱,无力抗邪外出,正邪交争不剧烈,互有进退,导致病情反复。因此,不论本病为急性盆腔炎久治不愈迁延而成,或是隐匿性起病,均与湿、热、寒、毒等邪气密切相关。刘教授认为湿、热、寒、毒作为本病的始动因素,对本病的发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本病发生的先决条件。


1. 2 瘀血阻滞冲任胞宫为本病的核心病机 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是小腹疼痛,其机 理为“不通则痛”,即瘀血阻滞冲任,胞宫受阻,不通则痛。刘教授认为,瘀血阻滞冲任胞宫为本病的核心病机,血瘀的形成又有诸多原因,是外感邪气与正气不足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形成既有外感寒湿热等邪气与气血搏结,也有内生之邪气阻滞气血。如湿热之邪内侵,余邪未尽,正气未复,气血阻滞,湿热瘀血内结;或平素情志抑郁不畅,肝气不疏,兼有外感湿热之邪,余毒未清,滞留冲任胞宫,瘀血内停;或素体阳虚,温煦不足,下焦虚寒,寒凝血瘀,且水湿不化,寒湿内生,或寒湿之邪乘虚侵袭,湿阻气机,气血更为不畅,加重了瘀滞的程度;或素体虚弱,或久病不愈,正气内伤,气虚不能行血,致气虚血瘀。综观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表现,除了气血运行受阻,不通或不畅而致的小腹、少腹等冲任经脉循行部位的疼痛外,还可有冲任脉之重要功能失调的表现,如月经不调、不 孕,甚 则 异 位 妊 娠 等。瘀 血 之 成 非 一 日 之功,瘀血之去也必难速效。瘀血不去,气机为之不畅,气不行则湿不易去而热不易清,也正因为“瘀”这一核心病机的持 续 存 在,慢 性 盆 腔 炎 才 缠 绵难愈,反复发作,反过来瘀阻也日益加重,病情难以缓解。


1. 3 虚实夹杂为本病迁延不愈的必然结局

本病病程较长,经久不愈,刘教授认为病初多邪偏盛而正不甚虚,如调摄不慎,治疗不当,则病情进展,日久正气必耗,邪正盛衰,反复进退,终成虚实夹杂之证。湿邪久困,必伤脾气,热邪久蕴,必伤阴血,故湿热久蕴不去,必致气血之不足。瘀血阻于脉中影响新血的生成和运行,脏腑形体血供不足,渐失其养,五脏所化正气不足;加之治疗不当,攻逐过度,祛邪不利反伤正气,而加重正虚之候。五脏之中脾、肾最易因患本病而受损。湿邪久困,必复伤于脾,运化失司,如水液不化,则湿邪更 甚,使湿困与脾虚形成恶性循环。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胞络系于肾,湿瘀之邪久留胞络,必伤于肾,肾气不足或肾中阴阳失调,导致腰痛、月经失调或生殖机能下降等。慢性盆腔炎严重的局部病变及所致不孕或宫外孕常使患者焦虑不安,悲观消沉,并出现失眠多梦、精 神不振等肝气郁结甚至肝郁化火的表现。因此刘教授认为本病日久多表现为湿阻、热蕴、气滞、血瘀之实证夹杂气血不足或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减退之虚证。


2 治法探讨

2. 1 活血化瘀为治疗本病的关键

《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初步形成了活血化瘀的思想,成为后世活血化瘀治则的基础。活血化瘀药能改善血液的浓、粘、凝、滞状态,促进盆腔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加强卵巢和子宫的供血,促进炎症吸收,松解粘连,加速组织修复与再生。同时活血化瘀药对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对免疫功能呈双向影响,既有免疫抑制作用,又有免疫增强作用[1]。“瘀久化热”,故活血化瘀中应加入清热凉血之品,意在“先安未受邪之地”。

 

2. 2 理气止痛以提高活血化瘀疗效

小腹疼痛为本病最多见的表现之一,多由气滞血瘀或湿瘀阻络引起。瘀血形成后,又反过来会影响局部乃至全身的气血运行,加剧疾病的发展或产生其它病变,滋生成为新的致 病因素。故临证必须重视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气行则能推动血行,血瘀化则有助于气机调畅,行气与活血相辅相成,瘀化气行,通则不痛,有效消除慢性盆腔炎患者最常见的小腹、少腹疼痛的症状。现代研究证实理气药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能对抗渗出性炎症及增生性炎症,抑制结缔组织增生,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2]。

2. 3 扶助正气以祛邪


刘教授认为慢性盆腔炎迁延日久,气血中最易伤气,脏腑中最易伤脾肾,因此治疗时补气或补益脾肾以扶正祛邪是常用的治法。一方面通过扶助正气补充本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对机体正气的消耗,改善一系列虚弱的证候;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正气旺盛,抗邪力强,则病邪难以侵入,防止本病的复发,并且可以推动血液的正常运行,对活血化瘀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刘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久病不愈的本病患者中,血瘀兼肾虚为常见的虚实夹杂的证型之一,因此常用活血化瘀、补肾培元的治法。


3 遣方用药

刘教授凝聚数10年临床经验,创制了盆腔炎颗粒,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补肾培元立法,由丹参、赤芍、蒲黄、五灵脂、菟丝子、山茱萸、连翘、香附等组成。本方以丹参、赤芍活血祛瘀之力,疏通冲任气血。赤芍并能清热凉 血,防 止 瘀 久 化 热。蒲 黄、五 灵 脂 相 须 为用,蕴含失笑散之意,增强君药活血祛瘀之效。连翘清解血中之余毒,并利用其宣散之力通调气血。菟丝子与山茱萸肉酸甘相合,平补肝肾,与君臣药相伍取扶正祛邪、活血补肾之效,佐以香附疏肝理气止痛。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兼以平补阴阳、补肾培元。本方配伍精当,尤其适用于本病迁延日久、虚 实 夹 杂 之 血 瘀 兼 肾 虚 之 证,临 床 疗 效 卓著。 刘教授善对本方临证灵活加减,用于临床各型慢性盆腔炎,扩大了本方的应用范围。小腹或少腹痛甚,加制乳香、制没药活血止痛;大便溏泄,脘闷不舒,且盆腔有积液者,加茯苓、薏苡仁、山药健脾渗湿;附件区有包块者,加三棱、莪术、皂角刺、鸡内金破血消癥散结;输卵管不通畅者,加炮穿山甲、路路通、蜈蚣活血通络;肾虚之象明显,腰酸腰痛甚者,加川续断、杜仲补肝肾;湿热明显,舌 红 苔 黄 腻,带 下 量 多 色 黄,加 败 酱 草、红藤、黄柏清热解毒祛湿;病程久,易疲劳,劳后加重者,加党参、黄芪 补 益 中 气;月 经 量 多、经 期 延 长 者,加 茜草、益母草活血化瘀止血;经后赤白带下,加女贞子、旱 莲草滋阴清热止血;经前乳胀,情志不畅者,加川楝子、青皮、柴胡疏 肝 解 郁 行 气;少 腹 冷 痛,得 热 则 舒,加 干姜、小茴香温经散寒。


4 病案举例

高某,女,38岁。因小腹疼痛2年余,加重2个月,于2009年8月21日就诊。患者2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小腹疼痛,呈阵发性,于劳累及性交后加重,曾自服抗生素及中成药治疗,症状有所缓解,但仍反复发作。近 2 个月因工作繁忙小腹疼痛症状加重,刺痛,按之痛甚,伴腰痛下坠,白带量多,质稀,神疲倦怠,纳可,眠差,大便偏稀,小便正常。既往月经正常,近 2 个月经量少,色黯 红,有 块,伴 轻 度 小 腹 不 适 感,末 次 月 经 2009 年7 月27 日。婚育史:孕3,产1,人流2。内诊检查:外阴正常,阴道畅,内见中等量分泌物,色白,宫颈光滑,宫体后位,常大,活动差,压痛( + ) ,附件区未触及异常。舌质黯苔白,脉沉细弱。B 超提示盆腔积液。


诊断:慢性盆腔炎(血瘀兼肾虚型)。治以活血化瘀,补肾培元。方用盆腔炎颗粒加减,药 物:丹参30g,赤芍 12g,生蒲黄(包煎)12g,五灵脂 12g,连翘 12g,延胡索 12g,制乳香 6g,制没药 6g,山茱萸 12g,菟丝子 15g,川断 15g,白术 12g,茯苓 12g,薏苡仁 12g。每日 1 剂,水煎服,经期停 用。


9月6日二诊,症状减轻,但仍于劳累后有所加重,月经于8月26日来潮,量基本正常,色红。舌脉同前。改服上方去制乳香、制没药,加党参15g,经期停用。10月18日复诊,症状基本缓解,内诊宫体压痛消失,经后复查 B 超盆腔积液消失。继续巩固治疗 1 个月后,病情基本痊愈。随访 3 个月未复发。

历城国医堂公众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